什么是元认知


by johnhain

这可能是学习者最重要的能力了

01


长大后发现,衡量学习者的好坏并不是小学被灌输的”德智体美劳“,而更应侧重他的认知、视野和方法论。

之所以是后三者,是因为它们能够连在一起作用在同一件事情上。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看到太阳在发光叫视野,知道直接看太阳会刺伤眼睛叫认知,戴个墨镜看太阳叫方法论。而五好标准,小学六年级毕业后就啥都不是,中美教育体系对好学生的衡量也有不小的差异。

更重要的是,它们组成了一个自洽的闭环系统:视野、认知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又反过来检测认知是否正确,进而迭代,获得更大的视野、更高层级的认知。

视野由生活的环境决定,方法论面对具体的事情,但认知可以有一个统一的好标准,这里主要谈谈我对认知的看法。

02


你肯定有这样的经历,大脑中闪过某个东西却怎么也说不起来——”我刚才想说什么来着?“

这种感觉糟糕极了,在认知科学上,有一个专门名词形容这个现象——知晓感(Feeling-of-knowing)

知晓感:在记忆提取失败后,你相信某信息能从记忆中提取出来,但现在又提取不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

这正是我们对大脑认知不足的表现,如果你能时刻监测自己大脑活动,相当于不断刺激自己的神经元、加深自己的脑回路,断然不会在记忆提取时遭遇卡顿。

监测自己的大脑活动正是元认知

元认知最先被心理学家 John H. Flavell 提出,他研究发现学前儿童对自己的记忆力的了解与监控并不能像小学生那样有效。你问他们口袋里有几种不同的糖果,小学生的回答明显好于学前儿童。那么,除了记忆力,注意力呢?认知力呢?顺着这条思路,Flavell 提出了元认知理论:

  • 反映或调节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者认知活动
  • 为完成某一具体任务或目标,依据认知对象对认知过程进行主动监测以及连续的调节和协调

说得简洁一点——元认知就是对自己的思考过程的认知和理解

metacognition:awaren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one's own thought processes.

这是美国 70 年代的在认知科学上的研究成果。各种媒体或社交网络上亦不乏「认知」「认知升级」「元认知」的消息,但你要知道,「认知」一词直到 2005 年才被收录进《现代汉语词典》,国内研究教育相对落后。

03


为什么“认知和理解自己的思考过程”如此重要?

心理层面,弗洛伊德这样说:

人有两个“我”:本我和自我。本我是马,自我是马车夫。马是驱动力,马车夫给马指引方向,但马儿不总是听话的,两者会僵持。

在这里,认知能力是马,元认知能力就是马车夫。人如果没有元认知能力,就像一架没有车夫的马车,跟动物也冇什么区别。

另一个层面,哈佛认知心理学家 Perkins 提出的「真智力理论」将人类的智力分为三种

  • 神经智力,以神经系统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为衡量指标,主要受基因影响,比如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纳什;
  • 经验智力,在不同领域长时间学习和经验积累,形成技能体系或知识体系的能力,比如日本的“寿司之父”小野二郎;
  • 反省智力 ,反省智力和人类的理性密切相关,比如股神巴菲特

如果说神经智力是小船的马达,经验智力就是水手,而反省智力则是船长。

显然,人人都可以通过理性的策略、积极的态度来监测和管理自己,增强自己的反省智力,这就是我们锻炼自己元认知能力的过程。

04


一旦你开始思考自己的思考,认知自己的认知,你的元认知能力将被开启,就好比获得了一面镜子,你可以以一个旁观者的角色观察自己的行为,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开始恍然大悟……

阅读时,你能时时刻刻注意到自己的思考和思路,并对自己的思考和思路进行反思、校验和修正。你不仅知道作者的思路,你更知道自己的思路;

心情起伏时,你能明显感知到情绪的变化,并因此及时控制和调整。

……

认知和理解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而指挥自己的行为决策。渐渐地,你可以在心理、智力和情绪上面自我控制,没有什么比这个能力更强了。

小结


知道自己知道和不知道都是知道。

H2
H3
H4
3 columns
2 columns
1 column
Join the conversation now
Logo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