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乡”是否要“随俗”? [贺庆媛老师作品]

昨天老公侄女过来问我,她女儿国庆节举行婚礼,男方(湘北人)家长问及我们这边有什么乡俗,要不要给亲戚送礼。说她年轻不懂,意思听听我的意见。我说:这事得问你妈,我娘家跟这不一样。她说不愿跟她妈说,一说就会吵起来,她妈怪她女婿端午没送节礼。她说这是她的主张,认为一切从“简”好,免得麻烦别人也麻烦自己。但这次还是想听听我的意见。

按我们这的乡俗,女儿出嫁前要给内亲外戚送份节礼,叫“满堂节”。老祖宗设这份礼,我想有他的道理:一是让亲戚们见见新郎面;二是告诉亲戚们女儿要出嫁了,到时大家来喝喜酒。大家都知道,喝酒是要随礼的。换句话说,请人喝酒就是请人随礼。同学同事互请大家习惯了,小辈请长辈这么直接就总归不好。存在几千年了的旧规矩自然有他的合理性。

这之前,嫂子已跟我发过牢骚:说见到过外甥女的爷爷奶奶(他们住乡下),问及端午节外甥女婿送了节礼给她没(因女儿跟她住)?不问还好,一问老人就更来气,数落一通。等于这一“简”使得三位老人都不高兴。你说外甥女婿没来也好,偏偏有假,从外地过来了。外婆按习惯思维眼巴巴等着外甥女婿重视一下,结果等了个空。心里能舒服吗?

media-20170823-1.jpg
外婆的期待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两千多年礼俗文化的国度,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可能一切照旧,必然要从简,但怎么“简”才算合适?

侄女给我出了道难题,而且是必答题。没办法,我想了想就毫不含糊地跟侄女说:我认为基本的礼节还是应该有,尤其对像你妈这样老思想的人。你想,外婆把外甥女带大,现在长大成人了,要出嫁了,她多么盼着这份恩报,这份尊敬(并不在乎钱的多少,她有退休金)!这样的大事,什么礼都“简”了,其他还有什么不能“简”?都简了,亲情靠什么来维系?

也许你觉得平时给他买了吃的也一样。你错了,中国人重仪式感,平时归平时,其他亲戚你可以“简”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个级别的亲人,重大节日还是应该有所表示。不一定按过去的老几样,买点适合老人吃的东西还是有必要。老人信哄!

再说了,现在的小孩不懂事。你不说,他不知道。你什么都替他“简”了,他习惯成自然。你现在年轻,不在乎,等你老了他们已习惯无“礼”了。那时候就别怪孩子了!最后我总说了一句:女儿是你的,他们该是什么样子,该你去塑造。

侄女走后,让我想起我姐家的一件事:我姐夫在村里也算有点文化,也反对繁文缛节。他父亲过世时,家里的礼乐班子都请来了,他就是不让搞那么复杂。村里人当时不好说什么,该吃吃,该拿拿。过了两年时间,我姐夫中风偏瘫了。这下风言风语全来了:“你看啰,捡妹唧(姐夫乳名)这下遭报应了。”移风易俗有那么容易吗?

media-20170823.jpg
我的倔姐夫

由此,我觉得“入乡”还是“随俗”好。当然,像我侄女从彼得费尔勒去科隆一朋友家,只带一盆鲜花,两个巧克力,一瓶啤酒,这更好。但究竟还是有“礼”的!可那是德国,我们是中国。


说明:本文作者贺庆媛老师,为 @tumutanzi 的中学语文老师。

H2
H3
H4
3 columns
2 columns
1 column
Join the conversation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