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的书|叭一叭《情人》

投稿前的内心OS:这是要骗我读书的节奏吗?周树人先生说了,书读得越多,感觉自己不知道的越多;我也知道,书读得越多,焦虑感、痛苦感也会越多,不读书挺开心的。是故恳请班长(我小时候就经常被班长催着交作业)搞这个读书活动仅此一次,别有下次了……拜托拜托!

话说不读书的好处虽多,但也有难的时候,譬如现在吧,为参加活动挠破了头皮,不得不找出积满灰尘的Kindle,看看有没有看着不会打瞌睡的书,最后选定了《情人》,毕竟成人嘛,还是要多看成人世界的书是不?但问题又来了,因为书读得少,不知道这书是否限級?如果限制25以下的人不宜,是否把班长也限制在外了?那我还能不能参加这次的读书活动了?知道的同学帮忙解答解答。

还有,之所以选择这本书,主要原因是该书作者的至情至性,一个82岁了还在谈恋爱的法国老太太,有介绍是这么描述的:

一般女人15岁在干什么?
读书,读书,读书。
15岁的杜拉斯呢?
恋爱,做爱,写书。
一般女人50岁在干什么?
看着女儿恋爱。
50岁的杜拉斯呢?
恋爱,做爱,写书。
一般女人75岁在干什么?
看着孙女恋爱。
75岁的杜拉斯呢?
还是恋爱,做爱,写书。

262CA55B-3E90-40F5-8C82-7843DCACD1C3.jpeg

读后感:

花了一天时间通篇看下来(顺带也看了一遍电影版的),就好像在听一个老太太在那絮絮叨叨、絮絮叨叨,讲一件事、一个人从不会一叙到底,总是跳跃式的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怪不得有些人说不容易看懂,还有的人居然能看出男女主之间有爱情,是“曾经沧海难为水”的那种,真的是书读多了误人啊,只要是“情”事,都要延伸到自己以为的浪漫幻想中去。

依我看来,整本书的人物构成、叙事线条并不复杂,时间跨度也不长。上世纪三十年代,在法属殖民地湄公河的渡轮上,一个外表倜傥性格怯懦的中国籍富二代搭讪了一个居住在本地的法国穷人家女孩子,开启了一小段说不清道不明的男女情事。

男主呢,从小屈服于父亲的权威和金钱,按杜拉斯的说法是胆小、奴性,留学法国两年,因为内心彷徨、恐惧、挣扎,在法国期间没有去学校而是混迹声色场,被父亲召回了。

女主呢,从小生活在缺爱、充满戾气的贫困家庭,没有父亲,母亲又重男轻女,对两个儿子可以说是放任而且无可奈何,对小女儿却从不鼓励甚至会暗示她出去捞钱养家,间接促成了小女孩放荡不羁的叛逆性格。

这么两个人碰到一起,一个32岁,一个15.5岁,连确认眼神都不可能,何况那个年代种族歧视严重,杜拉斯家里的人包括她自己,自始至终都表示不喜欢也接受不了黄皮肤的人,在回法国的轮船上,女主哭了,但还是不能确定到底爱没爱过,这种情感复杂到女主本人都说不清,旁人岂能下定论?男主更是缺乏自主的力量,一旦他老爹不给钱了,恐怕连自己都活不下去了,所以只跟他父亲提了一次要跟这个法国小女孩在一起,遭拒后便顺从家庭娶了一个中国女人,这样看他们哪来的爱情一说?杜拉斯说那时候男女之间,只有激情,没有爱情。

让两个人凑在一起的只可能是欲望,对,就是情欲加物欲。男主爱哭,经常流着泪说“我爱你”,但根本上应该是被她年轻的身体所吸引,她的懵懂和顺从甚至主动,让他找到了战胜恐惧的方式,按杜拉斯的话说是她成就了他的英雄气概,而在其他地方他就是一个十足的懦夫。女主正处于少女怀春时期,对男主所有的问话都是回“不清楚”,也顺着男主的要求承认是因为钱才来找他的,因为她不可能喜欢他。但他对她的依赖以及关怀和金钱,渐渐地让女主习惯性地来找他,就如书中描述的“我应该来”。

关于他们俩“做爱做的事”的描述,文字寥寥几句,可以说是轻描淡写,看来开篇的限级担心是多余的了。不过电影版的就突出了一些,据说当年梁家辉那浑圆结实的光屁股征服了整个法兰西,杜拉斯本人也表示很满意。哈哈
44441EF0-3E81-4C00-9BD3-9CBB00C4D5B3.gif

心得:

1.原生家庭环境很重要。不同的家庭环境造就不同的孩子,这在其他作品里也比比皆是,典型的如印度电影《流浪者》。

2.欲望是个不老不死的东西。欲望可以催人奋进,也可以毁人于无形,但它是与生俱来的,杜拉斯一生戒不掉情欲、表达欲,才能永远年轻。只能说每个人的欲望强弱不同、目标不同,但不可能有”没有欲望”的人,包括那些“佛系”们。

3.特定的年代催生特定的经典。要搞懂名著或者名作品,首先得搞懂作品所指的时间、地点和背景,否则再经典的故事情节都会有雷同。100年前的中国富二代才有机会留学并异国恋,但那时国人的思想、认知和清规戒律不是我们这代人所能体会的,比如现在的“富二代”或各种“二代”,极少有男主那样的特质。最最重要的一点,是女主喜欢表达,毫无芥蒂的把自己的情欲史写成了经典。

注:上述图片来自电影《情人》

H2
H3
H4
3 columns
2 columns
1 column
Join the conversation now
Logo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