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content was deleted by the author. You can see it from Blockchain History logs.

【日记】如何选择一个正确的阅读平台

pexels-freestocksorg-287336.jpg
Photo by freestocks.org from Pexels

去年年底从美国搬回加拿大的时候出了点小状况,所以几箱子书都拿不过来,只能暂时寄存在朋友家的仓库里。因为疫情,到现在美加边境也没开放,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把书拿回来。

嗨,什么年代了,我们新新人类,还非得看纸书不行么?而且纸书又厚又重,不方便携带,弄不好还给手上整几道paper cut,麻烦不麻烦。

我是这么安慰自己的。

微信读书.jpeg
Photo: 微信读书ios v1 | Source: 新浪科技

用了一段时间「微信读书」好处是只要坚持参加平台上的各种活动,比如分享积攒或者组队领奖什么的都做满的话,完全不需要花一分钱就能畅读商店里的大部分书籍了(需要单独购买或付费的书很少)。

微信读书的坏处也挺明显的,就是每次打开APP都忍不住要先把所有能拿无限月读卡的任务做完,再开始看书。结果可想而知,最经常发生的是,我做着做着任务,就转到微信群里聊天去了,把本来登陆微信读书是要看书这件事给忘了……

我看过最资深的微信读书发烧友,找全公司同事帮忙点赞,攒了3000多天的无限月读卡,也就是说,在规则不改的情况下,这位兄弟就算以后都不做任务,就已经能白嫖微信读书十年了

既然大家都在免费阅读,我就挺好奇微信读书给作者的版权费要怎么结算。稍微查了一下,情况和我预想得差不多。微信读书和微信直接挂钩,所以不愁没有流量,对待书籍版权也是店大欺客,经常未经授权就上架书籍。

大作者大出版社还有资格跟微信读书谈谈版权,谈不拢还能要求下架;小作者小出版社就比较弱势,对上微信这样的庞然大物就只能任人鱼肉,版权费基本是没啥可谈的,给不给给多少全看运营商。

因为跟微信互通,所以微信读书是可以与微信好友交流读书心得,互通有无的。幸好微信读书有设置书架和笔记为「私人可见」的功能,不然被朋友们看到我阅读列表里的《霸道王爷俏王妃》,我的老脸往哪儿搁。

顺便提一下,现在微信读书也支持本地电子书导入了,平台没有的书也可以从别的渠道下载再放到微信读书里看。

蜗牛读书.jpeg
Photo: 网易蜗牛读书 | Source: 知乎

「网易蜗牛读书」也可以免费阅读,和微信读书不大一样,蜗牛读书是每天一小时免费阅读平台上任意书籍。

这样一来,用户会觉得每天的一小时免费阅读时间是捡来的,不用白不用,更容易培养长期阅读的习惯。超过一小时,就需要付费阅读了。不过读书时长可以兑换蜗牛壳,攒够一定数量的蜗牛壳又可以直接兑换纸质书。

既读了书又赚到了东西,是不是感觉自己棒棒的?

另外蜗牛读书还有个借书功能,我个人认为挺鸡肋的。都已经是电子书的形式了,还装模作样的借来借去,除了显得很文艺小清新以外没太大意义。

樊登读书.jpeg
Photo: 45分钟读一本书赶着投胎的樊登读书 | Source: huodongxing.com

我用过的读书平台还有「樊登读书」,是前两年朋友推荐给我的,我用了几天就删了。因为是会员付费制,所以服务内容花样繁多,又是教你如何读书又是帮你快速读书;不光帮你提炼一本书的精华部分,还提供各种配套课程,真是不够我忙活的。

知识付费的概念我是认同的,但樊登读书这种急功近利的模式,就有点贩卖知识焦虑的嫌疑。

对我来说读书最大的乐趣就是在未知内容中探寻与自己思想相契合时灵光乍现的那些瞬间,是个长期耕耘的过程。

就像近些年流行的电影解说,一部两小时的电影,浓缩在十五分钟里讲完。这样算是看过这部电影么?当然不算,你看的是电影解说,不是电影。

如果有人帮你把水果榨成汁,还是超浓缩的,再一股脑儿全灌到你嘴里去,完全丧失了吃水果的乐趣之余,还可能患上糖尿病。

以上几款电子书阅读平台都是我在手机上实现的。方便——是大家共同的优点,手机不离身,走到哪看到那;不容易集中注意力,算是手机阅读共同的缺点吧,因为在手机上,一会儿一个电话一条短信,谁受得了。

掌阅.jpeg
Photo: 掌阅 iReader A6 | Source: kuaibao.qq.com

最后折中一下,作为新新人类怎么能不拥有一台电纸书阅读器。考虑到性价比,于是我从国内给自己搞了一台掌阅。

黑白墨水屏,就只能看书而已,多余的功能是一个也没有。我倒是挺满意的,自从有了电子阅读器,精神集中了,眼睛也不花了,腰不疼腿不酸,连饭量都变大了。只是偶尔还会想念一下以前翻开纸质书时字里行间飘出来的墨香(好吧,其实是油墨芳烃溶解剂的味道,没有也罢)。

电子书替代纸质书是大势所趋。以前的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知以后的小孩子看到「读书破万卷」时会不会很难理解,电子书要怎么读破呢?就像现在的孩子会问为什么Windows系统里保存键是个「软盘」的形状,「软盘」是个什么东西?

在我九几年上小学时,用家里的电脑打字写小说,然后保存在一张张方形的「软盘」里,当时还自鸣得意地觉得自己掌握了高科技,后来没过几年,竟连软盘都被淘汰了。

(FIN)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