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曾经发生的疯狂君子兰事件

疯狂君子兰事件发生在80年代。君子兰原是非洲南部的一种野花,后传入欧洲和日本。20世纪30年代,日本将此花赠送给溥仪,作为珍贵花卉种植在皇宫花苑中。1945年,长春光复后,君子兰从宫廷流入民间栽培。1984年10月11日,君子兰被命名为长春市市花。随后,长春市提出发展“窗台经济”,号召家家都要养3盆至5盆君子兰。当时,长春市家家户户都以养君子兰为荣,珍品君子兰的市价高达几万元,被称为“绿色金条”,投机交易日盛。1985年6月,政府采取行政手段抑制超高的花价,让君子兰花价短时间内贬值到原来价格的百分之一,史称君子兰事件。

兴起

80年代初,市场供不应求,君子兰价格一路走高。一盆好兰,价格往往是月收入的几倍,甚至十几倍。1978年前后,长春开始有了买卖君子兰的市场。很多上了年纪的长春人总结出最初的君子兰情结:君子兰,名字响亮,观赏价值高。但它核心的魅力在于,巨大的市场潜力。1982年,长春市出台君子兰“限价令”,规定一盆君子兰售价不得超过200元。

巅峰

“端一盆君子兰,不用走完整条街,价格就能涨三次。”1982年春举行的“抢救国宝大熊猫君子兰义展”给君子兰的命运带来了转机。当时义展共接纳观众约2万人,开始原定门票0.5元一张,后来前来赏花的观众队伍排起了长队,门票也随之涨到1元。这次义展,让长春市领导看到了群众对君子兰的热情。随后,长春市提出发展“窗台经济”,号召家家都要养3盆至5盆君子兰。1984年10月11日,长春市通过《关于命名君子兰花为长春市市花的决定》,君子兰正是成为市花。此后,限价令也不了了之。市花的身份,让君子兰在市场上“艳压群芳”,天价纪录屡屡刷新。当时,长春市民宅的窗台上,随处可见君子兰,红旗街是早期的君子兰马路市场。
  1985年1月,一位港商到长春凤冠联营花卉发展公司参观,看中了一盆名叫凤冠的君子兰,提出用一辆豪华皇冠轿车交换,被花卉公司总经理拒绝。1985年初,长春一养花大户将一盆君子兰卖给了哈尔滨客户,价格是14万元,创造了1985年之前君子兰交易之最,按当时伦敦金融市场牌价14万元可买40多两黄金,一株君子兰顶多不过二三十片叶子,1两黄金可塑成17.5平方米的金片,按此可制成几十盆“金花”。君子兰“绿色金条”的称号也因此得名。

破灭

1985年6月间,风靡大江南北的君子兰,在梦想成为“君子兰王国”的发源地长春,步入黑色之夏。起因来自吉林某省级报刊的三篇社评。1985年6月1日、7日、13日,该报头版刊发《奇高的君子兰花价能维持多久》、《再谈奇高的君子兰花价能维持多久》、《不能靠挖国家墙脚来哄抬君子兰花价》三篇社评。
  这三篇社评,矛头直指人们购买君子兰的动机,以及君子兰交易所衍生的腐败现象和治安问题。由此得出结论:奇高的君子兰花价应当平抑下来。
  1985年6月10日,更高级别的《人民日报》,在二版显要位置刊发《“君子兰”为什么风靡长春?》,文中将“君子兰交易”称为“虚业”,并提出“四化建设要我们多干实事”。很明显,这些报道是听从于背后的行政指令。社会舆论,将站在巅峰的君子兰送上了断头台。长春市的“高压政策”如期而至。不久后,君子兰就像神话股市大崩盘一样,价格直线下跌,跌至谷底。那个黑色夏天,马路上到处扔满君子兰残花败柳(一株贬到五角都没人要)。冬天来了,长春人心灰意冷,不管君子兰死活了,君子兰没有防冻措施冻死无数。不少人在那场君子兰浩劫中彻底垮了,含泪赔进了全部家当。


“我可以计算天体运行的轨道,却无法计算人性的疯狂。”--艾萨克.牛顿


投机是人的本性,资金总是喜欢寻求暴利,不断博傻。投机是资本市场走向发达的一个必然过程,是投资发展的必然成本,没有投机资金的存在,市场都无法发展。但要让投机资金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玩,真正失控就坚决扑灭,没有泡沫不能发展,泡沫任其发展必定后果严重,何时如何戳破就是政府需要谨慎把握的事。

H2
H3
H4
3 columns
2 columns
1 column
Join the conversation now